管教的危機  (今天在親子天下網看到一篇文章與大家分享^^)

作者:何琦瑜、李宜蓁  出處:親子天下

父母怕孩子生氣,老師怕父母嗆聲,
媒體和網路把孩子養成需索無度、缺乏責任感的「被寵溺兒童症候群」....。
管教,已經成為當代父母的頭號焦慮。
零體罰時代來臨,面對新環境、新挑戰,父母和教師如何排除種種阻礙,教養出好人格的下一代?

摘錄重要標題:完整文章網址~>http://parenting.cw.com.tw/web/docDetail.do?docId=1464&p=3&fp=1

內容:

一端是管教過當。
另一端卻又是驕寵縱溺。
「被寵溺兒童」的共同特徵包含:
.他們已經有了所有的東西,仍需索無度,還要更多。
.他們相信,自己和成人有同樣的權利,但是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長大該有的責任。
.他們被高度保護與關愛,卻仍然不快樂、焦慮、憤怒。
.愈來愈多這樣的孩子,被診斷為情緒障礙、行為障礙,或是其他精神病學上的失調。

時代的困難,父母的焦慮.家長的困境.不能只有愛,沒有教導

愛的管教,兩大迷思

在進行愛的管教時,專家建議,父母必須先破除兩個重要的迷思:

迷思一: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
許多現代父母都想不計代價的,成為孩子的朋友。他們擔心孩子生氣、不高興,破壞了親子之間的關係。在優先順序上,父母要學會「先做好父母,再做好朋友」。孩子需要有界限的父母,幫助他學習面對人生的挑戰和義務。能理解行為界限的孩子,能自我調節並尊重界限。

迷思二:孩子的表現,不是父母的成就

很多家長把孩子的表現,當成是自己的成就。不論是成績、才藝、乖巧、禮貌……,孩子的成就,才是父母生命的意義。因此造就了親子間沉重的負擔,往往也讓管教更複雜、流於情緒化。

愛的管教,三個前提

前提一:傳統價值並沒有改變,改變的是學習的歷程

多元複雜的社會樣貌,常讓父母混淆,以為過往的價值再也不適用了。其實基本的價值觀,諸如誠實、同理心、正義感、謙遜虛心、禮貌尊重等,乃至於看似八股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,這些文化裡的「終極價值」並沒有、也不應該改變。道德、信仰與價值,仍然是引領一個孩子終其一生得以安身立命的「指導綱領」,值得父母殷殷叮囑,時刻看管。

前提二:讓孩子接受「責任」,而不只是「責備」
孩子從小就可以開始學會做選擇,並且學會為自己選擇的後果「負責任」。很小的孩子就可以開始放手讓他做一些小小的決定和選擇,例如要吃蘋果還是橘子。最常見的是,孩子丟三落四,忘了帶課本上學,父母除了叮嚀提醒外,也要「放手」讓孩子遭遇粗心的「後果」。專家提醒,為了培養孩子的道德感和良心,孩子犯錯覺得不舒服時,不要試圖立刻消除他的罪惡感,因為罪惡感是學習判斷對與錯的基本。

前提三:孩子需要溫暖,同時也需要控制

愛的管教,簡單的四個字,卻有著極繁複的內涵。或許正如暢銷書作家、知名部落客蔡穎卿在她的書裡所寫:「相信『愛』不只是噓寒問暖,『愛』也不光是甜蜜的鼓勵和雙臂中的寵溺。『愛』有時還必須懷著擔憂,講兩三句別人不願意講的難聽話,但在『愛』裡,就是沒有疑慮。」

更多精采內容請閱讀》親子天下六月號:愛的管教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苑小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